中国军队官方宣传片《攻坚》展示了一段极具冲击力的画面:一架美制黑鹰直升机以灰色涂装低空闯入台湾海峡赢赢顺配资,距离中国领海基线不足5公里时,中国陆航部队的武直-10迅速拦截。在两机相距2000米时,直-10飞行员发起喊话拦截,最终在500米距离上迫使对方转向脱离。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军方纪录片对外军机画面的新尺度,也反映出中美在台海方向的军事博弈进入“贴身缠斗”的新阶段。
此次事件并非外军机首次逼近中国领海赢赢顺配资,但直-10的拦截方式却显示出显著战术升级。过去,解放军驱离外军机多以战斗机为主,如2017年歼-10S横切EP-3E机头前方、2022年歼-16释放箔条干扰弹逼退RC-135。而此次陆航部队的介入,标志着武装直升机已纳入台海低空防御体系,形成“高低搭配、立体封锁”的新态势。
武直-10的战术优势在于其低空机动性和火力灵活性。相较于固定翼战机,直升机可长时间悬停于特定海域上空,对低空突防的外军机形成“贴身监视”。其搭载的30毫米链炮、天燕-90空对空导弹及火箭巢,既能对直升机构成致命威胁赢赢顺配资,也能威慑低空巡逻的固定翼战机。更重要的是,直-10的部署与岸舰导弹部队、近岸快艇联动,构建起“海空一体”的拒止网络。当外军机试图利用低空盲区突破时,直-10可迅速协调地面雷达锁定目标,并引导岸基火力实施打击。
从战略层面看,此次拦截表现出的“从容感”尤为值得关注。宣传片中,直-10飞行员在喊话无效后并未立即开火,而是通过保持队形、逐步压缩对方机动空间的方式施加心理压力。这种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战术,反映出解放军对台海空域控制权的信心提升。军事专家李莉认为,当驱离行动从“反应式”转向“预设式”,从“单一平台”转向“体系作战”,意味着中国已具备在争议海域主动塑造安全态势的能力。
此次闯入台海的黑鹰直升机可能来自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或驻日基地。近年来,美军频繁使用直升机执行“低空渗透”任务,意图通过“灰色地带”战术试探中国底线。然而,这种战术面临双重困境。首先,技术代差导致风险失控。黑鹰直升机虽具备一定隐身性能,但在中国构建的“近岸预警体系”下难以逃脱监视。其次,战术冒进引发战略误判。美军或许认为,直升机低空飞行可降低被拦截概率,但直-10的实战表现证明,中国军队已将“低空防御”作为台海作战的重点方向。
随着中国军工技术的发展,台海方向的军事博弈迎来新一轮变量。未来台海空域的驱离行动将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“有人-无人协同”成为主流,无人机负责前出侦察与目标标记,有人机执行最终拦截;二是“智能算法”提升决策效率,通过AI分析外军机飞行轨迹,自动规划最优拦截路线;三是“低成本饱和攻击”形成威慑,大量小型无人机可对外军机形成“蜂群围堵”,迫使其放弃任务。对于美军而言,若继续沉迷于“灰色地带”战术,等待他们的或许不再是直-10的喊话,而是铺天盖地的无人机群。
直-10驱离黑鹰的事件,既是中美军事博弈的微观缩影,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。解放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台海安全格局。而美军若想避免战略误判,或许该重新思考:用直升机挑战一个拥有完整海空防御体系的核大国,究竟是“自由航行”的勇气赢赢顺配资,还是傲慢与偏见的产物?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