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留学这条路上,很多人都觉得配先查,只要分数够,选一个热门专业就等于“保险”。商科、传媒、心理学,一度成为中国家庭申请英美澳名校时的“顶流配置”。但真实情况却是:这三类看似最稳的专业,往往也是拒信最多的“高热低录”陷阱区。
商科:申请人扎堆内卷,录取看“谁有真料”
商科是最典型的“看起来很香,其实很卷”。英国、澳洲、加拿大等国家的本科申请中,商科常年稳居中国学生申请最多的专业第一名。不少家长觉得,“不论孩子未来做什么,学点商科总没错”,于是成千上万份商科申请集中涌入同一批目标大学。
这就造成了一个显著的问题:大部分申请人背景雷同,学校只能用更高的标准来筛选。以LSE为例,2023年其管理学专业的申请竞争比达到了60:1,而这还只是本科阶段。澳洲八大的商科虽然录取率稍高,但基本也对申请者的均分、语言成绩、实习经历有着严格要求。加拿大的UBC则更看重学生的商业潜力和实际项目经历,很多看似“标准合格”的学生,往往因为缺乏实操性被pass。
真正的问题在于:你是否能让招生官看到你对商科的深度理解和清晰规划,而不仅仅是“我对商有兴趣”“我想做金融”。如果没有足够的个性化经历和表达能力,商科申请很容易“千人一面”,失去竞争力。
展开剩余70%传媒:不只是拍视频写文案,批判力和策划力才是核心
传媒专业是这几年逐渐升温的新宠配先查,尤其受到文科背景学生的青睐。不少人以为,喜欢剪辑、做公众号、刷短视频,就可以顺利进入海外传媒名校。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。
国外传媒专业注重理论基础和内容深度,尤其强调批判性思维、媒体伦理、传播学研究等学术素养。以KCL的Digital Media专业为例,申请人数激增30%,但录取标准也在同步提高——没有一定的作品集、竞赛经历或研究成果,很难脱颖而出。澳洲的墨尔本大学、悉尼大学也都要求申请人具备内容策划能力和文化理解力,不是会拍vlog就能录取的。
很多文书在传媒申请中翻车的原因是“兴趣太浅”。比如只说“我喜欢纪录片”“我善于表达自己”,但没有阐明你想解决的传播议题、你希望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。这类泛泛而谈的动机很容易被判定为“水申”,也就自然落榜。
心理学:看似文科,其实是隐藏的“理科硬骨头”
心理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一个感性、温和、容易入门的专业,特别是在疫情后“情绪教育”“心理辅导”成为流行话题,心理学申请人数大幅增加。但如果你以为心理学就是“聊聊天、分析情绪”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在英美澳三国的主流大学体系中,心理学绝大多数被归类为理科专业。以英国为例,UCL的Psychology BSc明确要求A-Level学生必须有数学或生物等理科背景。美国的心理学课程更偏重统计学、实验心理学、神经科学等模块,是典型的量化导向学科。澳洲的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学阶段就要修大量的数据分析课程,并参与真实的研究设计项目。
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意味着:如果你数学基础薄弱,没有科研兴趣或实操背景,又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,那么你在申请中可能根本无法通过最初的审核。心理学的录取标准不是“兴趣可爱”,而是“逻辑严谨、研究能力强”。
真正的选专业逻辑:热度≠适合,匹配度才是录取关键
商科、传媒、心理这三类专业并不是“不能选”,而是绝不能轻易选。申请者一旦没有搞清楚这些专业的真实录取逻辑,就很容易掉入“成绩够了却被拒”的误区。
海外大学在审核这些热门专业申请时,看的不仅是分数,更是你的动机是否真诚、背景是否匹配、能力是否具备。想要提高录取概率,就必须从高一高二起就布局相关经历、搭建学术/活动背景,同时精准表达自己的专业理解和目标规划。
对于家长而言,也要打破“只看就业热度”的思维惯性。每个专业都有它的申请逻辑和未来路径,选对了方向,孩子才能少走弯路;否则,即便上了名校,也可能在大学期间经历巨大的学习压力与挫败感。
不怕选热门,就怕盲目跟风。选对了专业,录取才更稳。
发布于:山东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